师傅们从一辆满载的货车上卸货。
工作人员在打包教材。(韩萌萌 摄)
记者体验使用手动液压搬运车搬运图书。
你知道一整包教材大概有多重吗?你知道忙碌的教材人每天要搬多少次这样的整包吗?你猜得出来他们的日均步数吗?你知道一本中小学课本是如何从仓库被一步一步送到学校的吗?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天津市新华教材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市教材发行公司)的仓库,探访一本中小学教材在这里的“旅程”。
“不怕来,怕不来”
虽然已经进入秋季,但华北的气温依然居高不下。为确保“课前到书”,一个个新华书店的教材人在岗位上挥汗如雨、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在一个差不多标准足球场大小的仓库外,一辆满载的货车正在往里面卸货,与此同时,仓库另一侧,师傅们正在往车上装货。“收货、发货同时进行,是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常态。为了让仓库随时都有足够的周转空间,我们必须保证2到3个小时之内将收到的教材分发给各区店。”天津市教材发行公司车队主任曹卫东表示,最近每天都有大批教材集中到达,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最少也有20辆车送货。
“你看,叉车上这一整垛就是七年级的《心理健康》。”公司职工程晓菲站在十几米开外就说出了这批教材的名字,“天天跟这些课本打交道,远远地扫一眼差不多就能知道是哪一本到货了。”
说起教材配送的第一站,天津市教材发行公司储运库主任何健以“不怕来,怕不来”总结。为了确保“课前到书”,他们一边和印刷厂及时沟通,打好提前量,一边尽快给区店发货,给“最后一公里”留出一些富余时间。“天津市中小学的教材都在这里集中,我们既是中转站,又是中枢,高峰时段有80万册图书在这里吞吐,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上下游,一点儿都不能马虎。”何健说。
闷热、叮咬,“习惯就好”
“这都连续好几周了,每个人每天的步数少说都是2万起,”公司职工武洁早已汗流浃背,却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这些日子稳居微信步数排行榜榜首的,不用问,八九不离十都是我们这些忙活教材发行的。”
在仓库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的人们,前胸后背早就湿透了。刚进入仓库不到半个小时的记者,哪怕是站着不动都闷出了一身汗,但是比闷热更难忍受的是蚊虫叮咬。“花露水、风油精什么的,在这儿都没嘛用,穿长裤也照样挨咬。”公司职工李世鑫身上有着天津人特有的乐观和豁达,风趣地“传授”起经验,“习惯就好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中午,记者跟师傅们一起走进食堂。当天的午饭有红烧鸡块、木樨肉、土豆丝、炒青菜,主食除了米饭还有现蒸的馒头,一大锅绿豆汤早就安排上了。“我们这几个人变着法儿做,让大家吃饱、吃好!”天津市教材发行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付杨说。平时在办公室负责宣传的他,这段时间不仅变身大师傅,还一有时间就和其他办公室同事一样往仓库跑,帮着给教材打包、搬运。
每天搬上1000个大“西瓜”
下午两点,有一辆大车拉着教材从外地抵达。集装箱货柜打开的同时,叉车已在一旁待命,一整垛、一整垛的被牛皮纸包裹的教材有序地被叉车转运到手动液压搬运车上。记者在接受培训后,尝试着拉起眼前的一整垛书,这是一垛5层高、每层16包的庞然大物,记者在起步之前先使劲压了几次黑色的牵引手柄,在拉起的那一刹那还需要旁边的师傅助力,可最难的还是让这近一吨重的货物停下来。“这需要巧劲儿,没个一年半载掌握不了。”一直在旁边指导的储运库主任冯鹏说。
这些码放得整整齐齐的书垛在发给各个学校之前,需要在区店的教材仓库按照各校的数量重新打包,每一包书都需要由工作人员手动搬运、拆封。
一包书大概有多重呢?“具体科目不同,一包书的重量也不尽相同,比如美术教材可能就会稍微重一点。”天津市新华书店河西区教材主任刘岭说。记者提起了一包图书掂掂分量,感觉比一个大个西瓜还要重。而新华人每天大概要把这样沉的图书搬上1000件,可以想象这样的体力消耗在第二天起床后肩膀、腰腹都是什么感觉。“连每一个手指头都是肿的,浑身上下感觉没有一个自在的地方。”天津市教材发行公司办公室主任刘超说,“可7月16日陆续到货以来,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早退。”
“大家都不让同事多受累,心里想的都是这一个教材季按时保质保量地顺利度过。”天津市教材发行公司副经理曹振清感慨地说,“新华人心里都提着一口气呢,为了保证‘课前到书’,这口气一刻也没松过。”
主办: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